查看原文
其他

喜迎二十大 | 乐山师范学院:大视野大情怀大规划大格局 立足地方做科研 全力助力乡村振兴

喜迎二十大 乐山师范学院 2023-08-18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着力打造高水平科研团队,以大视野做乡村教育研究,以大情怀做林竹科技研究,以大规划做文旅融合研究,以大格局做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研究,先后建设了“农村教育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改革研究团队”“竹资源创新团队”“山地生态旅游创新团队”“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团队”,聚焦民族地区教育、生态、旅游、艺术等领域,把论文写在巴蜀大地上,把成果留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



\ | /


以农村教育研究为己任

大视野开拓乡村教育


走进位于特教楼的“农村教育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改革研究团队”的办公室,团队负责人杜学元正在整理资料,多年来,由杜学元教授带领的团队坚持历史思维与问题思维,聚焦民国时期农村教育史料整理、四川特殊教育史料整理、当代农村学校师资建设与文化建设、彝族地区教育扶贫与社会教育、农村教育信息化、农村融合教育等重点领域与前沿热点问题开展研究,把论文写在巴蜀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线。


杜学元教授主编的《民国时期社会教育史料

续编(全四十册)》由国家图书出版社出版


围绕西部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等问题,团队承担了1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年度立项课题和7项四川省社科规划课题。围绕农村基础教育一线改革实践中的问题,团队先后承担了省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以及省委统战部门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8项。围绕农村教育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改革等方面的问题,团队完成了《农村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历代教育名著选注》《民国乡村教育文献丛刊续编》《民国时期社会教育史料续编》《近代女性教育文献汇编》《从批判到重构:一种基于实践变革需求的教育理论观》等学术专著的出版。围绕区域教育事业发展,团队完成了《融合教育问题研究——以四川省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现状调查为例》《晏阳初年谱长编》《文辅相年谱》《农村学校阅读研究》《当代农村教育问题专题研究》《历代名家师德论述新读》《四川特殊教育史料集成》《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等学术专著的出版。围绕乡村教育发展的热点焦点,团队成员发表了多篇CSSCI、SCI、SSCI论文。


以林竹科技研究为担当

大情怀助力竹农增收


2020年5月,根际微生态促生系统成果在草原沙化退化综合治理修复中的推广应用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和红原县同时启动。主持这一项目的是乐山师范学院林学团队。项目在若尔盖县阿西乡阿西村建立沙化草地综合治理修复示范基地100亩,在红原县四川省龙日种畜场草种繁育基地建立优质牧草示范基地100亩,利用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恢复示范区土壤微生态,使牧草生长旺盛达到固沙作用的同时恢复示范区放牧条件,增加牧草产量,提高草原载畜量从而提高牧民经济收入。项目组首席专家、竹类病虫防控与资源开发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杨瑶君教授说:“做科研就是要做在祖国的大地上,让竹林人才服务竹林产业正是我们肩负的责任。”


林学团队进行草原沙化退化综合治理修复工作


林学团队致力于竹林资源及其病虫害防控的研究,采用科技成果“紫茎泽兰提取物”,对竹笋、特色果树如青梅的有害生物防控开展应用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在沐川、马边建立400亩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基地,推广应用植物源杀虫剂11.3万亩,显著减少了基地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推广应用竹燕窝培育技术,有效带动相关竹林种植直接和间接产生经济效益累计4.1亿元,促进了竹农增收。林学团队专家农向教授说:“能将我们的研究成果助农增收是我们科研人最大的成就。”


“竹资源创新团队”负责人杨瑶君在实验基地开展研究工作


团队负责人农向教授进行实验研究


据了解,在团队负责人杨瑶君、农向的带领下,团队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项目45个,研究经费超3000万元,获批授权发明专利10项,科研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6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2项。团队科研成果服务全国竹区超20万亩,间接或直接经济效益超20亿元。杨瑶君教授说:“做科研就是要做在祖国的大地上,服务林竹产业发展,正是我们林竹科研人的使命担当。”


以文旅融合研究为方向

大规划提升乐山旅游文化品牌


“山地生态旅游创新团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在郭剑英、郑元同的带领下,团队立足于乐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长期开展遗产保护、遗产旅游、文旅融合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出版《中国世界遗产保护法现状分析与体系化研究》《中国的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四川历史名人品牌发展研究》等10多部学术专著和教材,发表了《遗产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中政府的组织作为探讨》《乐山历史名人品牌时空分布研究》《历史名人郭沫若品牌形成研究》等相关论文100多篇,完成《乐山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乐山大佛保护与利用研究》《乐山大佛——峨眉山双遗产可持续保护模式与试点示范研究》等专项研究。


郭剑英教授等主编的《乐山旅游产业改革

与转型发展研究》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


团队依托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项目,辅导四川乌蒙山区和大小凉山彝区旅游扶贫品牌建设,培训乡村旅游骨干人才,并在贵州省及四川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眉山市、巴中市等多地开展旅游规划、旅游品牌创建咨询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团队在“生态旅游研究”方向上,探索形成了竹产业生态旅游模式,创新地为“美丽四川”建设提供了地质与灾害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山地生态旅游研究基础,为四川生态旅游提供了重要支持。郭剑英说:“我们将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建设研究、成渝地区遗产保护与文旅创新利用研究、乡村生态旅游研究”3个研究方向持续发力,力争取得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以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为兴趣

大格局挖掘文化艺术瑰宝


“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团队”由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组成,多年来,团队成员在彝族风俗、峨眉扎染、夹江造纸、井研农民画等方面通过实地采风创作、开设创作工作坊、联办画展、研学旅行等形式,聚焦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不断增强文化自觉自信,擦亮文化瑰宝,让民族民间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团队成员曾伟平老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多次深入到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布拖县和乐山市马边、峨边彝族自治县采风,参加了当地群众的赶集。曾伟平说:“赶集让我印象深刻,我想用中国画展现彝族村落的变化,绘出彝族百姓的生活。”今年3月,曾伟平作为主持人申报的项目“乐山彝族文化传承”获得了2022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支持。


美术与设计学院曾伟平老师作品


团队成员王永清老师是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峨眉扎染的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她在峨眉河田园风光走廊精心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峨眉扎染工坊,同年被峨眉山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命名为峨眉扎染传统技艺传承基地,也是我校省级一流本科实践课程《手工印染》的教学实践基地。今年9月22日,乐山市委宣传部联合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市卫健委、市体育局在全市开展了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评选工作,评选出18个文化传承基地,王永清老师的峨眉扎染工坊成功入选传统工艺类文化传承基地。


扎染非遗基地


井研农民画创作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队伍由基层美术工作者和没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农民画家组成。创作手段落后,画艺人才缺乏,设计营销人才空白,成为制约井研农民画产业发展的直接短板。为了传承和保护井研农民画这一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团队”立足于调研地方文旅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主动对接地方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创造性地构建了“五通三融”校县共建育人模式。2022年4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了2021年四川省教学成果奖,我校申报的《“校县一体、五通三融”优秀传统文化协同育人体系建设与实践》荣获二等奖。


井研农民画作品


2020年底,中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乡村建设工作正式迈入振兴阶段。在学校党委书记胡丹看来,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开展教育、文化、旅游、生态等方面的研究,是乐山师院的己任,是学校科研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作为一所地处西部的高校,我们唯有将高校人才和技术优势释放于乡村振兴的大舞台,才能推动更多智慧成果落地生根。”


 ✦ 

往期推荐

寒露 | 凝露成霜,寒意愈盛

叮咚!2022级乐师新生大数据出炉!

@2022新生:这份打卡手册请收好!

我校举行2022年秋季顶岗支教出征仪式


欢迎原创作品投稿

投稿邮箱:2126253098@qq.com

新浪微博:@乐山师范学院

乐山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

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字 | 梁晨 刘佳洪 刘玉晴

图片 | 融媒体中心 网络

编辑 | 王丽

责任编辑 | 黄南熹 刘玉晴

编审 | 孟繁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